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成立于2000年,2004年成为东北大学的独立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200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转设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
学校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现有软件园和博川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6.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2万人,教职工1100余人。
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25年已累计向社会输送7万余名应用型人才,历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连续五年(2019-2023)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民办及独立学院”第一;2024年位列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理工类高校全国第三;2024年武书连中国一流民办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2021-2025连续五年入围全球创新大学百强。学校连续多年被新华网、中国网、央广网等央级媒体授予“中国最具实力民办大学”“中国十大品牌民办高校”“全国应用型标杆高校”“数字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深度融合。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党建类特等奖、思政类特等奖,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先进党组织、辽宁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等。
产教融合,数智赋能。建校之初,学校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紧密依托东软的产业优势和大连高新区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管-教-学-评”等人才培养全环节、全链条,构建了数字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教育生态。学校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数字校园试点建设项目,入选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与用友、百度、东软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优化布局,特色鲜明。学校依托东软产业背景,聚焦“IT+数媒+健康医疗科技”领域,构建了计算机与软件类、智能与电子类、数字媒体与设计类、信息与商务管理类、健康医疗科技类五大特色专业集群,设置了13个教学机构,现有35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建校以来,共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2项,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均位居全国民办高校第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累计获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称号61个,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且均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1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涵盖工、管、艺、文4个学科门类,占本科专业43%,覆盖近74%本科生。在2012-2014年三个年度辽宁省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参评的11个专业中有7个位于全省前3名。2015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17年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示范高校之一。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116门。
双创融入,激发动能。基于与生俱来的产业基因和创新意识,2002年学校就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简称SOVO),搭建了三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一体化融合。累计孵化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超9800项,注册实体公司270家,超16万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等。
开放合作,服务社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已与13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出国长短期留学、国(境)外实习就业、长短期来华留学等多种合作。每年来校长短期留学生400余人,出国留学和短期交流学生300人左右。学校是省内唯一拥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的民办高校;2023年新建两所附属医院,开启医工结合新跨越;2024年开工建设东软教育健康医疗科技园;2025年新建附属康复医院,深度赋能教医融合,不断提升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内转化科技成果497项。依托1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日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为地方和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数据更新至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