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小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们,老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没条件做饭的时候,推荐咱们家这个酸辣粉,免煮冲泡型,简简单单就能解决一顿用餐……”镜头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电商专业大三学生彭美龄正熟练地介绍产品。她的身后,补光灯、提词板、多机位设备一应俱全,团队成员紧盯实时数据,调整直播策略。这并非某机构的商业直播间,而是该校与合作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应用型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产教融合难题,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该校创新推出“校企合作、双师指导、学生实战”培养模式,在教学楼里设置直播间教室,组建学生运营小组,合作经营一个直播间,从选品、策划、直播到售后全流程参与。合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专业教师随时引导和支持,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创意和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校园,通过跟班听课、直播观摩、深度访谈等方式,记录下00后电商学子“闯荡”直播间的真实生态。
开始时有多艰难 现在就有多自信
“第一次面对镜头时,我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做主播。”王佳莉回忆一年多前的首场直播时笑着告诉记者。“2023年11月,企业导师进校开展培训,我和好多同学都报了名。随后的寒假里,我们开始实操,尝试着做主播。当时作为‘小白’,错误频出,声音控制不好,大呼小叫。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都非常有耐心,鼓励我们多尝试多改进,教我们多刷直播,对标账号。那时候,真是艰难,有些同学退而选择了技术类实践。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导师一直鼓励我,说我是天赋型主播,表达能力好,就这样坚持了下来。现在,每次直播看到那些喜欢我的粉丝,还有受到帮助的农户,都很庆幸自己的坚持。”
王佳莉所在的直播运营团队共有6名大学生,其中丘鸿智负责运营,王楷文负责中控,王佳莉、彭美龄、梁佳馨、刘琪惠子4人是主播。彭美龄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我们每一个主播都经历过瓶颈期。我开始很怕镜头,胆怯、说不出话,在老师和同伴的陪伴下熬过了那个每天练习直播的寒假。开学回到学校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团队合作,2024年3月,我们的直播间实践数据不佳、屡受挫折,我一度想要放弃,我的素质教师岳清松给予了我很多温暖的鼓励,让我重拾信心,坚定地继续前行。”
梁佳馨是最后加入团队的,不过体会也颇多。她说:“我们在直播运营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家人的热切关注和肯定。我们6个人每天晚上6时到9时运营直播间,4个主播两人一组排班,从开播到现在,坚持了300多天从未间断。在此期间,常常会有团队成员的妈妈在线观阵,助力流量,还时不时下单,给了我们极大的助力和鼓舞。”
有了直播经验的加持 理论知识鲜活实用了起来
团队中,丘鸿智和王楷文主要负责的是运营和中控,涉及直播间工作安排、策划案以及落地、后台数据分析、直播间搭建、商品链接弹发和场控音乐等方面内容。丘鸿智介绍说:“运营一个直播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貌似一个简单的排班都要再三衡量协调,既要避开大家的课时,又要保证每天直播不间断。需要决策的事情也很多,大家集体讨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都能妥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获得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直播的技巧,还有沟通的技巧、团队的合作、耐心细心的品质、对专业内容的深度研究、流量的引导、运营的技能体系等。虽然我们在直播实践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每个人都觉得非常值得,get到了成长新路径,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直播实践前后最大的变化和体会,王楷文深有感触。“参与直播实践之前,很多专业课内容对我来说似乎都很简单,听一听就好;参与了直播实践之后,我发现每堂专业课都有我需要积累的内容,听的时候体会也更深刻。我发现这些理论知识都非常有用,都想背下来、用出来。这一年多的实践经验太宝贵了,我们不再是直播运营的‘小白’,而是能够‘真枪实战’的技术骨干。”
让学生破茧成蝶 在实践中寻找职业坐标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系教师鲁晓雪告诉记者,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我们把直播间搬进课堂,目的是让人才培育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合作企业是我们精挑细选的,专注于数字经济,在直播电商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学生全程参与直播全流程,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选品、与供应链对接,有的负责直播脚本策划,还有的负责直播间的技术操作和数据分析。每个环节学生都亲自动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电商运营的核心技能,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拓展,特别是通过直播电商帮扶乡村振兴。”
在实践的效果评价方面,教师们不仅关注最终的销售数据,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比如,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鲁晓雪表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团队遇到的挑战也是多维度的。首先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直播设备的调试、网络稳定性等。其次是内容策划方面的,比如,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设计互动环节、如何提升转化率,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不断摸索的。而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心理压力。直播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和应变的工作,学生一开始面对镜头时非常紧张,甚至出现了忘词、冷场的情况。但通过多次练习和团队的互相鼓励,学生们逐渐找到了自信,从内向胆怯,到自信担当,这样的成长让老师们特别感动。
一位学生在实践总结中写道:“直播实践让我意识到,电商不仅仅是卖货,更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通过直播,我们不仅帮助农户销售了产品,还让更多人了解了乡村的故事。”这种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让鲁晓雪非常欣慰,她说:“我们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