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三甲医院,从理论学习到躬身实践,我校健康医疗科技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21级同学们完成了一场收获满满的蜕变。
从去年6月份到今年4月份,同学们分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开展了为期44周的入院实习。此前,学校和大医二院、中心医院分别开展的校企合作,包含医院导师入校讲课、进行竞赛指导,学生赴院实践实习,课程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共赢等诸多方面。在本学年的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医院深入合作,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成长为准医务工作者的教学桥梁。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老师凭借丰富经验,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规范操作影像设备、如何进行技术检查、如何把握影像诊断要点、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学校专业教师则通过远程指导与阶段性复盘,将前沿影像技术与案例结合,助力学生夯实科研思维、突破技术盲区、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近一年的实习,让学生实现了从“按按钮”到“解病情”、从“会操作”到“懂原理”的职场转变。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实习感悟,共同见证2021级医学影像技术同学们的成长。
【科室掠影】
X线室:细节里的严谨坚守
关键词:精准摆位|严谨态度|辐射防护
X线拍摄是一项严谨且需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工作。从核对患者信息、检查随身物品,到精准调整拍摄姿势、做好辐射防护,每个细节都需严格把控。在进行床边检查时,需穿着沉重防护服,在复杂病房环境中灵活操作数百斤的移动检查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最佳拍摄角度,确保图像清晰并最大限度减少辐射影响。
——马亚笑
磁共振(MRI)室:精准实践的淬炼
关键词:解剖理解应用|序列优化|伪影校正
在磁共振室轮转的10周里,我参与了患者体位摆放、沟通、呼吸配合指导、扫描序列选择、参数优化及图像后处理等全流程操作。这不仅加深了我对解剖结构的理解,还将影像物理学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熟悉了DWI、MRA等技术的临床应用,能根据扫描序列信号变化辅助判断组织状态。面对运动伪影等图像质量问题时,带教老师指导我识别异常信号并调整扫描方案,保证图像质量。
——申夏
核医学科:早诊早治的侦察兵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融合成像|肿瘤分期与随访
在核医学科轮转期间,我深刻认识到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侦察兵”的价值及其为患者带来的希望。在SPECT/CT骨扫描实践中,我了解到其通过放射性核素在骨骼病变区域的特异性聚集,能比X线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对肿瘤分期和随访至关重要。参与病例讨论时,我学会了区分骨转移与退行性病变的影像特征,体会到核医学技术为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的重要意义。
——张德捷
放疗科:无影刀中的人文共融
关键词:精确放疗流程|精准放疗技术|放疗人文关怀
在放疗科的实习轮转中,我从零基础逐步掌握了放疗全流程,深刻体会到放疗作为肿瘤治疗核心手段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现代直线加速器配合调强适形放疗(I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等技术,能在极小的精度下集中打击肿瘤,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这种“无影刀”般的精确性令我震撼。此外,科室团队在治疗中展现的人文关怀同样触动我——医生们既用专业知识制定个体化方案,又耐心安抚患者情绪,甚至记住每位患者的治疗细节,让我明白技术精进与人性化关怀的融合才是对抗疾病的关键力量。
——胡宇涵
介入治疗科:铅衣下的芭蕾
关键词:铅衣担当|微创介入|精准协作
在介入治疗科期间,我深入学习了介入放射学的核心技能与职业精神。带教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从器械使用到股动脉穿刺等基础操作,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我掌握技术要点;在手术室中,带教老师们一边用超声精准定位病变、操作消融设备,一边实时讲解,让我理解诊疗全流程。观摩冠脉造影、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复杂手术时,老师们担负着三四十斤的铅衣铅帽,用精准的操作、冷静的态度、应对危急病例时展现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让我认识到介入治疗既要追求疗效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创伤。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既要精进技术,更需保持对患者的责任与关怀,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多看、多问、多思考。
——杨治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一年时间,202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同学们迈出了从学生到准医务工作者的第一步。他们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各个科室的身影,在设备前专注操作的神情,虚心求教、认真记录的模样,都是快速成长的证明。他们谨记“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誓言,用专业素养展现了大东软学子的风采,未来,他们将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