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与艺术创作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师生数智化创新能力,2月14日至26日,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人工智能技术主题系列讲座。本次活动共设三场专题报告,分别围绕前沿技术解析、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创作应用展开,吸引了艺术学院众多师生参与。
聚焦技术前沿: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探索
艺术学院教师庄子幽系统解析了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架构与创新优势,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方面。他以WPS办公场景为例,展示了该模型在文档智能翻译、PPT自动生成等实用功能,并深入探讨其在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教育数据分析等教育场景的应用前景,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重构教育范式:AI驱动教学创新
艺术学院教师王娇琳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概念诞生到融入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多所高校的成功案例,展现了AI 技术在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方面的潜力。她深入探讨了 AI 在教学创新中的多元应用场景,推动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发展,为解决传统教学难题提供方案。
赋能艺术创作:AI工具实战解析
艺术学院教师刘顺心演示了多款国产AI工具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即梦AI的智能线稿生成、商汤秒画的风格迁移等,这些工具可以大幅提升图像处理效率,为艺术创作提供新支撑。在三维创作领域,刘顺心现场演示了云端协同建模系统的使用,并展示了 AI老照片修复及图生视频技术,将1920 年的黑白照片还原并制作成传记短片,展现了AI 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
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济宁对系列讲座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AI辅助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希望全体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学习和运用AI技术,加强各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数智化教学体系。
本次系列讲座通过"理论-教学-实践"三维赋能,系统提升了师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未来,艺术学院的教师们将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更多兼具艺术素养与科技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数字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