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求学的岁月里,他埋首实验室,钻研电子信息工程,还曾获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他深耕机器人行业十余载,以技术创新推动人机共融;如今,他带领团队攻克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他就是我校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2006级校友柳泽明。
求学东软:奠定专业基础,锤炼综合能力
因对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的软硬件感兴趣,柳泽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经过充分了解后选择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母校的课程很有前瞻性。”回忆起在校时光,柳泽明表示,当时老师就已经自编芯片设计的课程,还通过分组让大家完成芯片设计项目。他被大家推举为组长。“起初,大家都没有什么想法。于是,我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对项目的理解全盘分享给大家。通过一次次讲解,我脑中的思路竟愈发清晰。待方向确定,我根据组员们的优势精准分配任务,带领团队朝着目标快速推进。最终,我们成了班里首个完成课题的小组,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说,“这种‘分享式成长’渐渐成为我的习惯。那时我没想到,这个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我人生路上最珍贵的铺垫。”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校CO-OP教育计划,通过内推进入北京东软实习。“那段日子里,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一点点消化、沉淀,真正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一家全球顶尖的机器人企业。”
从技术研发到联合创始人:持续积累,不断突破
2015年硕士毕业后,柳泽明入职安川电机(沈阳)有限公司,担任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主导开发了安川主流伺服驱动器Σ7系列、ΣM系列等多款产品,积累了深厚的伺服系统研发经验。
2019年,柳泽明入职德国远大机器人公司,并与中国团队创立了远大机器人(沈阳)有限公司,搭建成立了中国区研发中心,担任副总经理与技术总监,主导协作机器人YU+系列产品的研发与一体化关节模组开发。
2022年6月,柳泽明作为联合创始人与行业伙伴共同创立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公司战略规划、研发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及沈阳研发中心的整体运营,成为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的骨干力量。
“一路走来,我觉得受益最多的还是在母校期间养成的‘分享式成长’的习惯。工作中,每当同事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会习惯性地主动帮忙,把对问题的分析思路讲给他们听。渐渐地,同事们总愿意和我一起探讨问题,慢慢地,我从‘团队成员’变成了‘团队灵魂’。几年后,当我为了追寻更大的梦想决定创业时,那群曾与我并肩作战的伙伴,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我同行。”他说,“正是这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在后续的创业项目中,助力公司拿下3000万启动资金。”
如今,公司已拥有170多名成员,其中硕士、博士人才占比超过50%,稳稳跻身国内智能机器人行业的第一梯队。“每当回望这段历程,我总会想起母校的教诲:‘团队协作,聚力共行,知行合一,方能致远。’这份信念,始终是我前行的底气。”
参与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基于行业内丰富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柳泽明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向拥有9项专利,涵盖电流环控制、振动抑制、扭矩检测、编码器结构等多个领域。还曾与德国汉诺威大学机器人院系合作,联合设计出国内首款符合国际功能安全标准的智能协作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作为国家《协作机器人功能安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组成员,柳泽明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机器人技术向规范化、安全化方向发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有助于科学规划产品设计路径、提升产品可靠性,更能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中国机器人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今年,柳泽明受邀回到母校,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校友代表讲话。开学典礼前一天,他还带领团队回母校参观。母校的飞速发展让他感到欣喜自豪,这个曾经让他萌生梦想的地方,再一次让他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和力量。
“希望学弟学妹保持对知识的热忱与好奇心,扎实学习专业基础,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在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让自我价值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闪耀出光彩。”柳泽明说。
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是埃斯顿自动化(股票代码:002747)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创新企业,专注于下一代具备“手眼脑感控协同”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公司以“共创人机共融美好未来”为使命,致力于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变革传统机器人的交互与作业模式,产品已涵盖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条赛道,广泛应用于焊接、机床上下料、码垛、装配等多个工业场景。